联邦留学辅导
鸣挚海外家政服务
代购代带网
人口普查
买书

英国伦敦华人网 - 英国伦敦第一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50|回复: 0

慧商何来

[复制链接]

124

主题

510

帖子

0

精华

高级会员

太医令(从七品下)

Rank: 4

积分
674
威望
237 点
金钱
0 £
注册时间
2006-2-3
发表于 2006-8-20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慧商何来) D5 L+ s# Z3 z+ ~2 u
2 E; P% I* Z+ Z2 V. o- X7 ~
  既然大家进入社会后无法靠智商获得比较优势,那么,人们是靠什么最终拉开差距的呢?有人也许会说,是靠运气,靠人际关系,靠个人魅力,而我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靠头脑。而必须提醒读者的是,这里提到的头脑绝对不是   h% J* u( X0 v* `/ }. }
指智商,而是指慧商。  y* v. ]) t! v& y. Q

. K2 s" Z9 X7 Z3 |; c6 l/ I/ y: y  上文提到,慧商标志着一个人的智慧程度。一个人的智慧由思考力和真知识组成。思考力又可以细分为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等。
: u5 o! K/ f, S4 H8 g3 U/ G* T/ _
) a5 \1 @7 B' G  c( b% ?* _2 g- @8 p  人的智慧从哪里来呢?不是看谁天生脑子快,而是靠后天的思考、学习和实践。思考与知识结合,就有可能创造出新思想、新发明、新产品。当然,如果没有知识做基础,创造力也无从谈起。
* w& }0 `8 E6 g; X6 B1 E1 U
7 p3 |7 j" J/ k3 A' v  独立思考能力解析2 v( t+ y: [+ K& g+ b& B2 \

6 [5 J5 i8 k9 L5 t. `  独立思考能力就是我们用自己的大脑考虑问题的能力,是智慧的源泉。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独立思考能力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中华民族,虽然智商不低,但独立思考能力比较差。我们用大脑创造出来的财富是远远落后于西方民族的。这个问题谁也不要抬杠,也不要拿祖宗的四大发明来遮羞。你看看周围,用的、玩的、看的,有几样不是西方人发明的呢?
! |! }6 R. [4 T2 D  i
$ b9 e! P3 s& {: O3 b3 t' ^. ^  独立思考能力有三要素:第一是慧根,第二是自由支配大脑的能力,第三是思考方法。/ x% d6 H  P2 e' y: W3 k
: R" M% s* {7 }2 u! f
  慧根
! ]: G3 J  w& T$ {7 R: Q! \. y/ g# |; N8 x. O
  慧根是佛教里的概念,这里借用一下。在这里,慧根是指酷爱思考的天性。这里说的“思考”,当然是指那种认真和深刻的思考,比如人生啦,宇宙啦,自然啦,社会啦,政治啦,经济啦等等,杨振宁说过,应该“经常思考最根本的问题”,才有望在科学上有所建树。杨振宁所说的最根本问题,就需要非常认真而深刻的思考。' g2 D5 T& m- V4 ^; f2 F( b% v

' I# R+ g4 u* ?% w1 {  u: n  而且这种对于认真而深刻思考的喜爱还得加上一个程度,就是酷爱,酷爱思考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呢?他们是一群以思考为人生最大目的的人。如果不能自由思考,他们简直会痛不欲生。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生的最终目的不是生存,而在于思考和觉悟的程度。王小波可谓这句话的身体力行者,他在《思维的乐趣》一文里写到:
2 ?+ ?; Z8 g: J# ]6 _) A( V
8 O: r# O9 q+ X! I  L  插队的生活是艰苦的,吃不饱,水土不服,很多人得了病,但是最大的痛苦是没有书看,倘若可看的书很多的话,《变形记》也不会这样悲惨地消失了。除此之外,还得不到思想的乐趣。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A0 d# S9 w. r6 Q# x
) n% e! U  ^2 R; e
  我认为自己体验到最大快乐的时期是初进大学时,因为科学对我来说是新奇的,而且它总是逻辑完备,无懈可击,这是这个平凡的尘世上罕见的东西。与此同时,也得以了解先辈科学家的杰出智力。这就如和一位高明的棋手下棋,虽然自己总被击败,但也有机会领略妙招。在我的同学里,凡和我同等年龄、有同等经历的人,也和我有同样的体验。某些单调机械的行为,比如吃、排泄、性交,也能带来快感,但因为过于简单,不能和这样的快乐相比。( P( K$ w3 c4 ?+ O- F
0 G0 r0 t) V4 o* d9 r
  对于一个爱思考的人来说,一件“比死亡更可怕的事”就是,没有提供“思想乐趣”的书来读。6 o( H# \) x4 r- y, X
9 i" T  \+ u7 J+ g0 J
  正因为有慧根的人酷爱思考,也就是爱动脑筋,所以他绝对不会认为思考是一件苦差事,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相反,如果有谁限制了他的思考活动,那就是剥夺了他人生最大的快乐,你说他能不痛苦吗?
+ K7 r% b; W' X4 X  H
. P' ?* N- ]* ?, L5 o5 h  E  为什么这种人天生就酷爱思考呢?这应该跟基因有关,跟性格、大脑构造有关。这种人,除了睡觉之外,他们的大脑就像永动机一样,会一刻不停的运转。6 l4 ~- T+ D  N; |

' [) x5 U, I7 z' N, n! u8 S8 `  经济学家凯恩斯有一句名言,“杰文斯看到壶开了,高兴得像个孩子似地叫了起来;马歇尔也看见壶开了,却悄悄地坐下来造了一部蒸汽机。”这句话里提到的马歇尔便是一个有慧根的人,旁人认为司空见惯的事物,他却认为这里面有值得思考的内容。
) Y5 E( A; R; z/ M" Z* Z8 S( K7 G/ y
  再如牛顿15岁的时候从中学退学,只好回家种田,成了一名地道的农夫。但是,这个农夫跟通常的农夫是不一样的。人们经常看到他在田野里呆呆地站着,若有所思,或埋头在小本上急速地写什么。发呆是有慧根的一个标志。发呆的原因就是这个人的大脑始终在不停地转动,不停地思考。如果哪位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特别喜欢发呆,不喜欢琐事,那么祝贺你,你的孩子极有可能是一个有慧根的人。/ T3 k8 l0 ^3 m$ R" Z8 ^% S
& a: |2 w: E/ R: R  W2 s
  又如爱迪生从小体弱,看起来并不聪明。可是他是一个有慧根的人,脑子在不停的运转。比如他看到母鸡会孵出小鸡,就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出小鸡而人不能呢?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下“2+2=4”,他就问:“2加2为什么等于4?”0 b. E0 T( Q  q2 M9 t
3 h! a1 y9 P! `& w
  在现实生活中,有慧根的人数量是极为稀少的,根据我对周围人的观察,数量应该在千分之一以下。也就是说,有慧根的人可以说是千里挑一。6 g% r* O0 H2 [/ a
; f9 y% v7 Z9 v) w- _- G+ a1 ?' ^
  大多数人虽然从大脑机能上讲有能力去思考复杂、抽象、深刻的问题,但是他们的遗传基因里并没有爱思考这样的密码,所以他们根本就不会爱上思考,反而会认为思考是件苦差事。: }* D" C: D" v+ B5 c1 @- A$ D
% T1 O1 W" f% r8 P7 x- h
  有慧根的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很受歧视的。在农业社会里,他们往往会被视作懒惰、无用、不务正业。而在宗教社会里,他们往往被看作异端、怪物,甚至被烧死。有慧根的人真正扬眉吐气是在知识社会里。这种社会主要靠大脑而不是双手来创造财富,所以他们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现在,各个国家都在嚷嚷着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我们国家也开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9 n. U  K+ z8 @2 [0 b. e( E9 ?$ P
+ |; }/ Q- z) O; Z* l* c: w: m  u
  没有慧根的人不会把思考当成乐趣,对他们来说,思考不仅不是乐趣,而且是一种极其惹人厌恶的体力活。所幸,他们可以找到工具来代替他们思考,比如书本,老师等等,他们只需把现成的知识记住即可。
$ C; j6 j; X: n6 g0 R# t& C9 J
0 J4 B3 Z5 x! S/ B# @" b  这类人虽然并不“酷爱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只是他们进行的思考往往随便和粗浅而已。比如想到哪个商店能买到便宜货啦,怎么拿高分啦,怎么跟上司处好关系啦等等。除非有外力强迫或者利益诱惑,他们不会进行深刻、复杂的思考。所以这类学生对那些超出考试范围的知识、事物,根本提不起兴趣去思考。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便见到很多这样的人,你要跟他谈考试范围里的事情,他简直聪明绝顶,可遇到考试范围之外的知识,他无知得就像婴儿。
/ _: J  |. Y/ K6 ^+ L5 G8 D
8 ?5 ?; y- [. L; z/ A2 l  “慧根”这玩意儿到底能不能培养呢?能不能通过教育、引导,让一个天生没有慧根的人爱上思考呢?我觉得这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就如让一个爱思考的人爱上逛服装店那样艰难。# C8 `! o+ ~/ N5 `( M  [, H
$ Y, ?2 F* C3 P; `& L
  有一种促进思考的方法是,给一个不爱思考的人巨大的物质诱惑。其实现在的高考就是这样的,有的老师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就是巨大的诱惑,可以让很多人被迫开动脑筋去思考。但是,高考一结束,这些人的懒惰又开始了。所以归根结底,他们会成为好下属、螺丝钉,他们也能在呆板的考试中出类拔萃,但是,你永远不要指望他们会有创造力,会成为思想家、艺术家和发明家。
! H/ b  j* i/ J4 `% ]: F6 d& x+ N  x) U& q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弄明白这个事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上的天才(除体育、音乐、表演等),其实跟智商的关系不大,主要是要有这种“慧根”。有“慧根”是成为天才的基础。我们知道,很多按照智商选拔学生的大学少年班都以失败告终,很多智商很高的神童最终都泯然众人矣,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弄明白:天才是要有慧根的。
2 K; z4 t/ y- @1 [% e
8 Y1 w- }  `. I. @! f& m: x+ w  自由支配大脑的能力
! X! Q6 K2 E' o7 b9 q- l- s7 W+ D9 m3 u( A
  一个人有了“慧根”,并非意味着他就具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某种意义上说,“慧根”为独立思考提供了动力,而且是效能极大的核动力。不过,正如一个武功高强的人被捆住了手脚也难有作为一样,人的大脑要进行独立思考必须得有可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可以说是独立思考的外部环境。4 ]! h, G1 O9 d% v# U4 O# D3 D( B
$ }! ]4 G! c" }6 i, a3 \; a4 |
  很多人的可悲之处,便是即使有“慧根”,有思考生命、宇宙与社会的强烈愿望,却由于功课繁忙,工作繁忙,或者环境所迫,根本无暇去独立思考。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为了生存,思考的乐趣往往会被牺牲掉。  z) A; x' m7 Z  ^! `5 {& w3 z

! \( C# G6 J, w  比如为了生存,王小波只好去下乡插队,去忍受无书可读,无法享受思考乐趣的痛苦。而众多有慧根的学生为了读大学,被迫坐在课堂上听老师乏味的讲课。如果一个人的大脑根本就不能供自己自由支配,他也就根本无从独立思考。
/ ]- i; I) Q6 i3 c( x8 v
% D% h2 T- |: n: b) z  我写过一篇《大脑争夺战》的文章,说的就是这种悲惨的景况。
3 U3 u! ]# |) `, o: w5 x7 O9 I7 |$ S1 m* w0 [& }8 Q& S1 ~
  从我学会发呆想事起,我的大脑就被人接管了。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写作文,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我才稍稍可以让自己的大脑自由活动一下。而剩下的时间,就是做无聊的算术题并对一些垃圾文章做无穷无尽的结构分析。六年级的时候,我实在抑制不住发狂的想像,便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写一些武侠、流浪题材的小说。
! |' i7 Z& T' C6 B7 \4 i8 D! x/ p. ?8 c5 K0 I# h7 E9 U" C9 B
  进了中学,小学时写的什么武侠小说,流浪汉小说统统收藏起来,开始研究议论文的模板以及高分秘诀。我知道这个时候,我的脑袋已经被冥冥中的某个阅卷老师接管。然后,物理化学这样的洪水猛兽来了,我清楚记得化学老师对我的央求,“你及格一次吧”。可是,对我这样一个铁了心要当作家的人来说,那堆化学符号百分之百属于浪费时间。我也记得物理老师对我的威胁,“你再不做作业,肯定考不上大学”。好在后来分了文理班,老师与我落了个皆大欢喜。
+ A0 H' a/ J6 m+ x: O" v) x6 f7 k$ W6 b, ~
1 p3 d) Y. v& h6 q1 ^6 b  大学跟中学并无本质区别,一群乏味的老师讲一些乏味的课程,而且对点名乐此不疲。课堂之外,又是没完没了的英语,考级等等。留给自己发呆的时间实在有限。我清楚记得有一门世界上最尖端的学问叫“汉语音韵学”,这门课世界上只有不超过20人在研究,倒霉的是,我们系就有这样一位德高望众的前辈,连系主任都让他三分。所以他的课年年是必修。我在他的课上补足了所有午觉,而他,则不动声色的在我的分数上渲泄一把。
, s; h  G7 M; j+ V, ?: n! Q  o$ ^) P' [. w: y0 ?+ b' k
  终于工作了。我的第一个工作是一家地方电视台,在这里,我的大脑又被台里、市里的领导们接管,每天写一些诸如“市委X书记指出”这样狗屁不通的文字。采访完毕,像猪一样的被赶上餐桌,喝得有些酩酊之后,又像猪一样被拉进卡拉OK厅,跟着一群乱七八糟的人一起哼哼……6 u" \3 W1 |1 `' g9 u6 X* x! k
- j1 {/ t( D7 F( q% }& y) d% O3 w
  后来回到北京,为各种背景的电视机构服务,此时,脑袋又被老板以及各个有审片资格的领导接管。每天写的东西,经常让我有呕吐的冲动。0 ?0 J7 z) F( Z! n
( N5 }6 b2 _2 K3 H9 W
  说起来很可悲,我竟然为这样一个简单的、能够尽情地发呆、尽兴地胡思乱想、自己支配自己大脑的自由奋斗了好多年。而更可悲的是,在今后的岁月里,我的大脑注定还会经常为别人所支配;我想如果此时,老马(注:马克思)乘时光机而来,他肯定会对我说,兄弟,你正是我150年前描述的,被病态社会异化的可怜虫。9 H8 M9 v2 [+ A& B8 k( s2 R
" `2 R0 [. N3 ^! K2 c
  想想我们的父辈,情况比我们更糟。他们的大脑被大大小小的领导们所接管,他们不知要比我们这代人痛苦多少倍。在《思维的乐趣》这篇杂文中,王小波记述了其父的这种命运。. L1 a; U2 O% ?1 g2 D
% ~$ R+ O$ H8 M$ Q4 |- _& N9 ?
  谈到思维的乐趣,我就想到了父亲的遭遇。父亲是一位哲学教授,在五六十年代从事思维史的研究。在老年时,他告诉我一生的学术经历,就如一部恐怖电影。每当他企图立论时,总要在大一统的官方思想体系里找自己的位置,就如一只老母鸡要在一个大搬家的宅院里找地方孵蛋一样。结果他虽然热爱科学而且很努力,在一生中却没有得到思维的乐趣,只收获了无数的恐慌。他一生的探索,只剩下了一些断壁残垣,收到一本名为《逻辑探索》的书里,在他身后出版。众所周知,他那一辈的学人,一辈子能留下一本书就不错。这正是因为在那些年代,有人想把中国人的思想搞得彻底无味。我们这个国家里,只有很少的人会觉得思想会有乐趣,却有很多的人感受过思想带来的恐慌,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思想的味道就该是这样的。
2 y6 Q; g' m: ~7 J$ M8 D9 k' o8 u# m! V7 `0 J2 d
  虽然我们的境遇比父辈们已经改善许多,但是,一种意识形态退出历史舞台,另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又占据了我们的大脑。这个新的意识形态就是功利———包括考试、赚钱、成功等等。有一位哲学家朋友说我们这帮年轻人要经历三次异化。第一次是高考,第二次是事业、成功,第三次是恋爱。异化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大脑被人接管,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空间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而一个个的家长们,对我们的遭遇是完全不会同情的,他们巴不得我们成为不会独立思考的机器,成为“书呆子”。对此,俞敏洪校长有一番精彩论述:
! B5 @8 _  A9 M! [. L0 t! g1 W" M" N8 r( ^! b
  从古到今,中国的教育体系传递出了一种强大的信息,只要读书就能有出息,只要读书就能当官,只要考上大学就是有本领,只要能出国就是最大的成功,至于说信仰、道德、懂不懂事都无所谓,只要孩子们听话,好好读书就行,最后读书读得越傻越好。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孩子们一方面没有学会懂事,另一方面又被各种考试制度所挤压,最后即使成了人才,也变成了没用的人才或畸形的人才。# b4 U4 ]! _8 p1 |/ K+ _
/ ~4 |) O1 k: c% Q$ {' L6 J
  可以说,俞敏洪校长所言正是我所经历的16年教育的写照,那么,既然我们从来没有时间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既然我们一个个最终都成了傻子,我们广博的知识从哪里来?我们自己的思维体系从哪里来?我们的智慧从哪里来?我们的创造性思考从哪里来?我们的才艺从哪里来?我们的真本事从哪里来?我们的个人魅力从哪里来?% s" i. J& F+ @0 q  \8 g2 b, I

4 L$ X; t( h- K  b8 L  有一位国家领导人这样说过:“综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性的规律。”“人的思维创造活动的最好年龄,一般是20几岁到30几岁。”% I) [( v( B( Y# C- b6 m( a9 K
; u, I0 R9 o- E0 e. S. H
  看看这种说法,我们是不是会不寒而栗?自己盘算一下,我们在30岁前都干什么了?6 b# _  M# a% W/ o' A. @3 Z
# Q5 k( R) `/ P4 N5 R' Y
  一位网友对我们的成长模式进行了如下总结:
* K, |5 I. t0 ~* A; j# r
: W  n( j0 c. P0 Q9 B& e- V; j  怀孕、出生,自然现象,也许有城里人所谓的胎教;, H" |6 ^' N. [* D+ Z$ j8 }7 ]
# ?$ a/ l& D% i& N
  幼儿园前,听妈妈、爸爸、姥姥、姥爷、奶奶、爷爷……的话,做乖娃娃;- C1 M- v9 c8 X. h) \! b, c

) D; z- |( E" G  上幼儿园,听阿姨、妈妈、爸爸、姥姥、姥爷、奶奶、爷爷……的话,做好娃娃;
4 w# L" L9 x8 A" B& j/ j( \( m, D
& M3 d0 ~  L  K4 L$ ^% E/ C  上小学,听老师、妈妈、爸爸、姥姥、姥爷、奶奶、爷爷……的话,做好学生;, a& c* H# e% O4 [: t* D

2 \6 A! O- s9 |- m% }/ k  上初中,听校长、老师、妈妈、爸爸、姥姥、姥爷、奶奶、爷爷……的话,做好学生(自己已有一些关于世界的看法,与教育者想法不一致);* D+ T: B& F3 q: v
# G. X' b) h7 q  d
  上高中,听政府、校长、老师、妈妈、爸爸……的话,做好学生,(自己已有一些关于世界的观点,与教育者产生冲突,迫于压力藏而不露);& s+ s2 y/ ~, e! i0 r0 E7 v

' x/ W- z2 X2 N4 }6 @/ Q" M  上大学,听政府、校长、班主任、老师……的话、做好学生(自己已形成世界观,你说你的我想我的,形成双面人);
8 L7 c9 k: ^$ c" C# ?
1 Y' l  e* D1 N8 M2 \  w4 I  工作,听政府、各级领导……的话、做好下属(以双面人面对社会);
& o  X5 P0 j- [% d8 V* G  P8 S# Q1 ^6 N1 E
  此时,人已到了25岁左右,基本定型。
  U+ a+ A$ f  F* w2 ~- Q/ E6 ~8 S6 a  W. O
  孩子们就这样被按部就班,按照标准培养出来了,可为什么就没有诸如“创造力”、“想像力”、“艺术素养”之类的素质呢?而更令人感到矛盾和困惑的是:我们的孩子成人之前要求一切听话;而成人之后,却要求创造力……9 J/ \+ F' n  V1 z' M! a, x, p

9 N) A0 l9 r+ S1 x7 C3 d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大脑都不能掌握,纵使是天才又有什么用?
# b" M; C! T0 F/ o5 @( M' w+ a
* r4 f+ g0 h5 I. Z! f  s, `* W& T# @  创造力解析/ S) X& k, I) W; l/ ~
$ U2 U1 I. p% x9 m
  创造力是好东西。著《时间简史》一书的著名物理学家霍金说过:“如果你从事科学事业,你必须有创造力,否则你只是重复无聊的方程式,你永远也发现不了新东西”。4 ?- ]4 z7 Y( U  D& Q8 c

& s4 M6 X% T+ x8 ~' k' g  那么,创造力究竟为何物呢?
5 _% z2 i6 G, l  c% E( j) [' U" ?8 S% i0 }
  简单说来,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除了需要想像力外,还需要知识的辅助,所以创造力其实不是一种单一能力,而是集合多种能力的表现。
# f7 _, G" E2 n! G* a4 A  S. [# f
4 Q  T( u, x! e& S% E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智力或称智商并非创造力的惟一决定因素。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号称地球上智商最高的生物,可绝大多数新思想、新发明、新知识都不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
, j1 a/ K; }* [7 u) @
6 H, j& z! Y  _  为什么智商高的中国人创造力不行呢?难道创造力不是从大脑中产生的吗?
2 I: r7 e9 {9 k$ P  K3 a6 O+ k+ O" J. L) ^7 Y0 A
  我觉得关键原因是“创造”不仅要“创”,还要“造”,中国人的想像力并不差,看看《西游记》吧,跟它比起来,《哈里·波特》就是小儿科。而那些极富想像力、花样百出的各式迷信,中国人可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可惜的是,“创造”并非仅指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的想法、创意,而是更强调“造”这个能力。事实上,我们中国人缺的就是这种把想法“造”出来的能力。: c$ }% `$ y1 A
; _% G; a7 z; D9 P8 j# j
  为什么会缺乏这种“造”的能力呢?可能跟我们的思维工具———语言有关,跟我们的思维方式———强调直觉缺乏逻辑有关,跟我们的文化———缺乏科学精神与哲学传统有关,跟我们的社会———封建专制有关。甚至有人提出跟地理、气候、食物有关等等。
  |2 K7 r# n+ H6 c/ ], y. e: p6 A4 {# T( T' D9 ?) ?
  学者黎鸣从历史根源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人为何缺少创造力。他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后来的佛家都是愚民的,中国的历史传统就是一个愚民的历史传统,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不要人聪明的历史,是为集权专制障目的历史,所谓君要民愚民不得不愚,所以中国人今天的愚蠢就是官造成的,就是集权专制造成的;从社会现实来看,你的耳朵所听到的,你的眼睛所看到的并不能使你聪明,你明明眼睛看到的是鹿,他要指鹿为马,你明明耳朵听到的是悲惨的声音,他偏要歌功颂德。”
" S0 G, p+ c3 m/ y# T: G
* ?& k. @) n* G* `; h: V9 u6 ^5 @  好在这样完全压抑创造的社会已经渐行渐远。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自由,供人们独立思考、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越来越大。我们看到,一旦在社会、文化等方面获得足够的空间,中国人创造力是惊人的。看看李安、吴宇森、徐克这样的大导演,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大科学家吧。
3 A# [' i0 \. A0 O
. w% _4 [5 z& a  所以,决定创造力的不仅仅是右脑发达不发达的问题,也不是小时候给大脑多少刺激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环境问题,是教育问题。知道这个道理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能够对创造力这东西有个正确认识———中国人创造能力的低下并非由于大脑功能不足,而是由于种种后天的因素。! q& T+ A8 i) ]8 r: E* d) f

( w" ~6 t  \! H' l  想像力丰富仅仅是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之一。要想把想像力转化为创造力,使想像中的东西变成新思想、新产品、新事物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还需要一些条件去实现它。这个条件包括知识、思维方法以及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8 P/ t6 m: t0 n# Y5 x, Y9 G3 ~$ g/ q1 Q1 Z& m$ z: ~4 `
  真知识解析+ N: |) Y% J' ^6 H  L5 L, s
5 z4 ^7 o& c- ]8 c/ ^
  我这里所说的真知识不单指那种与假相对的真知识,而是指真正有用的知识。什么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呢?首先,喜欢学的知识是有用的知识。求知是人的本能,纵使没有任何考试存在,我们也会自觉地去猎取这些知识。其次,对个人发展有用的知识是真知识。而知识有用的一个前提,就是这种知识一定不能是“假”的,如果是假的知识,那肯定是没用的知识。第三,经过大脑思考而不是经过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爱因斯坦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才能为我所用。
' B4 w$ y) x: k( q
/ W( b5 A6 n/ w. P. p3 D, F. l3 ^  不容否认,我们在中学和大学里的确学了很多真知识,也就是有用的知识。但是,很多人忘记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效率的问题。我们现在读书并不是到哪里上班赚钱,而是一种投资,不仅要花钱,还要花时间,我们投资的目的就是想学到对个人发展有用的知识。既然是投资,我们就要考虑到投资回报的问题。回顾一下我们求学的过程,说实话,我认为我们绝对做了一件亏本的买卖。我们付出的过多,而所得太少了。
  L0 ~+ K8 e2 o
9 }( i7 _5 H+ M" u: d& C- W2 V* K; e  以数学为例。数学有3个用处:一是知识,二是智力体操,三是思想。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数学是基础,多花心思并无不当。可对于文科生呢?我觉得学数学最大的用处除了学会基本的运算知识外,就是领悟数学思想,养成科学思考的习惯。比如,我们可以在解题过程中领悟归纳、演绎、归谬、反证等思考问题的方法。( {8 z( @3 d. R* c/ y% v
/ e1 w6 X( z( \1 M
  可我们为了这些有用的知识花了多长时间学数学呢?12年!在这12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在反复记忆那些公式、定理等等,反复进行智力体操。可是,我为什么靠数学来锻炼智力呢?我去下棋好不好?那玩意儿不比做数学题需要动脑筋?
# l/ Y0 f# Y% i/ E
3 @$ K6 _$ p! J/ l+ v6 o  目前中小学的数学教育就是智商迷信的产物。根本就没有弄清楚智商和慧商的区别。文科生学数学关键是提高慧商,关键是用数学引导大家养成科学思考问题的习惯。现在的数学教育则本末倒置。把智力体操和知识灌输当成了学数学的目的。所以,我们大把大把宝贵的时间被浪费掉了。看看刘亦婷吧,一个文科生为了提高竞争力竟然要参加什么“奥数”班,在这种情况下,她还能有什么时间去娱乐、去体育、去挖掘特长呢?
4 F, ?8 F% A6 b
( @/ O/ ?( h1 b& X  学生大量的时间都浪费掉了。无用的知识和低效的智力训练挤占了我们娱乐、体育、交友的时间,让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令人惊诧的是,我们依然没有变聪明,没有变得有智慧,仍然没有创造力。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什么都要讲投入产出吧,为什么我们投入这么多所得会如此之少呢? 因为在学校里真正能使我们聪明起来的慧商教育几乎是空白。不教你逻辑,不教你如何正确思考问题,不教你真正跟社会实际贴近的有用知识,不让你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知识,不给你创造机会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不给你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不给你质疑的机会,不给你发挥创造力的时间和空间。5 ~4 f' t# ~# a  y. L, s  Q
8 I/ L9 F( K$ G3 I) D5 g% E2 r/ H
  小结:# v' T  v+ f3 H/ h
3 ^, W  M/ U3 m9 ^- _
  让人羡慕又让人欣喜的是,眼下,慧商教育被漠视的局面正在逐渐得到改观。教育部门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策略,提出的新课程标准,可以说是素质教育在智商和慧商教育方面的深化和细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更明确了,可操作性更强了,这都可以归功于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引入。我相信,随着研究性学习在我国中小学校的普及,将会极大地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慧商水平。) c. p& o% n. ?# s* Y7 U
) F5 i; W4 ~) Q2 s; [5 ^* A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家长对研究性学习是有疑虑的,因为他们担心,搞研究对于提高一个人的考试成绩没啥帮助,而且,有些家长认为一些教师自己的研究能力都有限,能指望他教出像样的研究素质吗?这些顾虑固然有道理,但问题是,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一个人如果没有研究能力,如果没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是读了大学又能怎样?如今,读大学,即便是读名牌大学,甚至留学海外,也并不意味着能够获得人生的成功。“北大废物”和“海待”的出现不就是这种现实的写照吗?
0 z! O7 l" y- ^  N# i$ v4 A% C' l$ G/ E1 l7 ^/ c
  其实,对于今天的家长和学生来说,已经别无选择。
古人曰:忠、孝、义、勇、信、德、诚、容、仁 一种语言的空间分布是衡量一个文化集团命运的尺子。如果该文化集团兴旺发达,则其使用的语言就会在地理范围上不断扩大,反之,则会缩小,甚至终于灭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伦敦华人网

GMT, 2024-6-15 03: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