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留学辅导
鸣挚海外家政服务
代购代带网
人口普查
买书

英国伦敦华人网 - 英国伦敦第一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59|回复: 0

中国建筑成为世界建筑师的实验场?

[复制链接]

201

主题

567

帖子

0

精华

高级会员

太乐署令(从七品下)

Rank: 4

积分
649
威望
97 点
金钱
0 £
注册时间
2006-3-11
发表于 2006-3-23 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OLOR=\"Black\"][SIZE=\"5\"][/SIZE][/COLOR]
中国建筑成为世界建筑师的实验场? 0 o) E3 ]9 L) j* H1 t/ L

! S4 f4 y& e/ M! a: B " ^: |4 n- I. i
  5月末法国戴高乐机场2E候机厅发生的垮塌事故,以及北京CBD区预算投资50亿的央视新址停建疑云,使得两位国际级建筑大师——法国人保罗·安德鲁和荷兰人雷姆·库哈斯成为中国公众关注的焦点。作为世界顶级建筑师,2000年普立兹克奖(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得主库哈斯,这位记者出生的建筑师一定不希望他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CCTV新大楼被取消建设,而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9 F: I3 i6 l# q* {7 ?# B8 M! l

, |7 f5 U& o' c1 J0 Z. W  虽然,学术界对国家大剧院与CCTV新址建筑设计本身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现在越来越多的标志性建筑,或者说大项目的设计,都由国际建筑师事务所赢得。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很多新建筑都出自国外建筑师之手笔。
1 I  [; A( d& g7 h5 {; h' t' M4 v0 \" O0 F7 V$ ?1 A9 V
  世界建筑师的实验场
) i# E- A. N0 N6 t3 I# j2 b" N4 x0 {4 N1 K0 j! Q
  美国建筑师雷蒙德·亚伯拉罕是建筑界一个出格人物,他的建筑设计极其激进,很多设计只有在书里才能见到,并且标明“未建”。不过,亚伯拉罕的最新作品——类似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上凿出来的一块悬崖般的12层建筑,马上就要在北京开工建设了。这是亚伯拉罕为一位山东民企老板设计的海鲜酒楼,这位老板对亚伯拉罕的要求很简单:要造北京最炫的建筑。“如果是在美国,我不可能让这样的设计真的能建起来。可在中国,人们开始感觉一切都是可能的。” 亚伯拉罕说。# o8 q  K1 m% e  U$ E

7 u9 i* V- e2 N+ i6 ?' X: F  中国城市正在经历迅速膨胀的过程,仅从1999到2002年期间,就有60.9亿平米的建筑拔地而起,几乎是全国已建面积的两倍。如此庞大的建筑设计市场,自然吸引了许多世界最顶尖的建筑师。; d/ ~4 E5 y0 a) `6 K) w
2 @: x/ I" o3 G9 r1 P6 a6 l% c
  除了安德鲁、库哈斯外,因设计了伦敦泰德现代艺术馆而成名的瑞典建筑师杰奎斯·赫佐格和皮埃尔·德默隆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设计“鸟巢”国家体育馆;1993年普立兹克奖得主英国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正在负责北京首都机场改建工程;2004年普立兹克奖得主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招牌迷人曲线将勾勒出广州新剧院的轮廓。上海的外滩三号的改建由美国设计师米切尔·格瑞夫斯完成。
8 w' q8 A+ V0 W8 I0 a' {1 B& C/ D8 ?5 `* M# d! F$ v$ ?
  “在北京、上海几乎绝大部分标志性建筑都由外国人设计,而且这些设计都很大胆,具创新精神。”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安德鲁的学生章明表示。1 }2 R; T5 e( M
/ d& W# a! ^  T0 i1 G7 v4 d
  “中国是块容得下无穷创意非常巨大的空白画布。”扎哈·哈迪德说。很多在国外不可能建造的项目,在中国却是可能的,而且可以不计成本,不计其他影响,只要这个建筑有足够标志性。中国成了世界建筑师的实验场。' T0 S! D6 V' W( @' @6 l/ j/ Z! v

8 s/ {$ c$ @# X  然而,这样一场不计成本的豪华实验引起的争议声音正在越来越响亮。
# G3 x- Y& ^) Y; c9 m6 ]; v; F, B* U# e* o- U: M+ _' K- t3 c% j
  前不久,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曾用这样的话勉励他的建筑学博士研究生们:“希望在你们的手里面,不要出现CCTV新址这样不负责任的建筑。一个建筑并不是不考虑美观,但花多大的代价得到什么样的美观,以及是不是只有惟一的途径才能得到美观,不能不考虑。中国现在并没有富得不在乎这50亿。”3 t% t4 a7 d6 m2 A# b/ J2 S$ ^8 L

6 h( e, t" K( h7 `# K/ R) C  激进中的中国建筑4 b9 [" }$ f( l( E$ t8 z6 Z

9 Q$ t9 G5 b2 R6 J' ~; l1 a  中国引入现代建筑的概念最早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保留下来一些可圈可点的建筑,基本上也都是由外国人设计建造的。解放以后,个性化的建筑设计被压抑,中国建筑基本上是秉承苏联的模式。8 \# x  S( t, k: Q& p+ ^
) K/ m3 g! F8 n2 \, e% p& e
  改革开放以后,被长期压抑的对建筑个性的需求被极度释放,演变为在建筑上追求新鲜独特的狂热。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积累起来的财富在建筑的消费上出现井喷的趋势。然而,中国现在又缺乏地标性的建筑及具有创意的本地设计师,寻找国外建筑师就成为非常自然的选择。
9 C- J$ q* [% a2 g( P3 w  x( {$ L& x7 t
  “外国人跑到中国来当大师,是我们自己造神运动的结果。” 吴良镛向记者表示。
" }  I# X$ H/ h6 X0 |- G
' T  k$ M/ w. ?* E  吴良镛认为国外的建筑师在中国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并没有考虑中国的具体情况,那些张扬地位、扬名立万的建筑作品往往受亲媚,而这类建筑基本组成元素是:高科技、前卫、夸张、解构、冷冰冰、酷,尤其崇尚“奢侈”。“中国的建筑现在变得像一部功夫片,各路英雄各显奇招,誓要出奇制胜击败对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世界建筑》主编王路说。
) ^/ k% K  ~8 l5 D3 w5 r
* b9 N1 E" `* X* B  央视的要求很简单:“要力争成为国内以至国际上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高尚文化品位的标志性建筑。”无疑库哈斯的设计满足了央视的要求,CCTV的新大楼外形很酷,然而却招致了国内建筑学界的一片批评声。+ h. A* K& a* T! o5 p5 D' t) v

) i$ g7 R$ T2 _) z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建筑?
3 u9 S& A. d* e) q0 i9 x
6 P# A: A5 Q6 k/ h  “金茂大厦是一个成功的设计,至少不论是学术界还是老百姓都认同。”章明说。金茂大厦是由美国芝加哥SOM建筑事务所设计,典型的国外作品。但SOM在设计中,考虑了苏州古塔的造型,SOM建筑师不是拘泥于国际式的现代建筑的樊笼,将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结合起来。金茂的成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建筑。
% X2 g5 P3 _9 ?# L7 B7 o9 A- m3 M, I; J" g+ E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很难界定,关键是社会认同什么样的建筑。而在现在浮躁的社会中,需要一段时间去积累对建筑的认同。”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雷说。现在,谈论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并不可行。因为类似建筑本身就是艺术的一种,很难用标准去界定。从中国现在的国情出发,希望大家对建筑的认同是:“实用、节俭和艺术性的统一。”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展中国的建筑体系。" B# M9 r, z- i  R, @
  f2 f9 i3 T3 v5 S9 B
  “讲究工程,讲究结构,讲究文化,讲究造价”,是吴良镛对中国建筑的理解。吴良镛认为中国的城市正在大规模的建设中,可以说已经进入城市的黄金时代。吴良镛认为,形成中国建筑的认同,关键是中国自己的建筑师能够和国际建筑大师同场竞技。
3 P+ r% d& U# H' V! v0 ^% b: z7 X
6 _8 P2 c4 S& r, P- I- `, T6 |9 k  市场呼唤设计师制度5 t8 L9 o4 d4 u3 _  V; ?% |" Y
2 w; K/ i( r8 K; y7 _/ V. s, l! b
  “目前中国建筑师无疑也正面临新一轮的力量不平衡甚至不公平的竞争。” 吴良镛院士说。确实,无论是心理上与制度上,对于中国新兴的建筑师事务所来说都非常不利。制度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某些项目必须是达到某个级别的建筑设计院才有机会竞标。其实,从技术上说,小型建筑师事务所完全有能力承接。
1 a1 H( J) `$ C9 L- G
5 B! k" K7 j! o' F5 ~8 P8 g4 a4 i3 j  “我们没有这样的机会,因为没有资格。”非常建筑事务所的鲁力佳“女士”向记者表示。像非常建筑这样的事务所,有能力承接很多项目,然而现行制度却剥夺非常建筑的机会,而这对中国建筑师的成长是不利的。同时,崇洋媚外的心理在建筑界也普遍存在,虽然有些国外建筑师设计的作品并不理想,甚至是让国人OEM设计的,却依然被业主吹捧。
* ]& O5 \- P  v9 I' e9 C% d! O
) d6 w- R3 h4 B, `/ h  近几年建筑事务所在中国依然发展得很快,虽然活得并不滋润。非常建筑、马达思班等做的一些小项目,也证明了这批中国新锐建筑师的实力。虽然国际建筑大师在中国大露锋芒,但背后有这些中国建筑师的思考。前《哈佛设计杂志》的主编南希·莱布森说:“新一代中国建筑师正在改变游戏规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伦敦华人网

GMT, 2024-5-20 03: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