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留学辅导
鸣挚海外家政服务
代购代带网
人口普查
买书

英国伦敦华人网 - 英国伦敦第一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33|回复: 4

把我们的节日丢在哪里了?-zt

[复制链接]

201

主题

567

帖子

0

精华

高级会员

太乐署令(从七品下)

Rank: 4

积分
649
威望
97 点
金钱
0 £
注册时间
2006-3-11
发表于 2006-3-23 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把我们的节日丢在哪里了?

5 {! q% T  y4 H( S. N. b% B
$ n" Y9 ~7 v( N
0 ?. e9 N+ q" U! b9 @. T6 j7 P; h  编者按:近日东亚某国将“端午节”列入本国文化遗产名录,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此事再度引发国人对于传统节日的反思。本报的两位时评专栏作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阐发洞见,见仁见智之处,相信都有益于我们理解传统节日的价值。
+ z+ L+ r1 G, I # {5 w  D/ i4 g5 Y
  两年前,我的一位正在热恋的哥们,在2月14日情人节那天,忘记给女友送玫瑰,女友不依不饶。我出主意让他对女朋友说,等到农历七月初七,咱们中国的情人节再好好补课。他的女友仍然很生气,说大家不过的情人节,你再送花还有什么意思?
( V0 h# s* r. L 3 U  V1 L  s- }5 \" _& I
  是呀,难怪他女友生气,过节本来就是从众的活动,大家认可的才算正经的节日。哪怕写进法律,或者有多么美好的传说,大家不过的节日就是个“死节”。
1 k9 e6 M7 I' m + h: B3 D* Y9 Y& W
  在“圣诞”等洋节进入中国的同时,我们民族的许多传统节日被遗忘或者正在被遗忘。现在让一个城市里有着大学文化程度的青年,让他数数中国有多少传统节日,恐怕除了每年还在过的春节,听说过的清明、端午、中秋,很难再数出什么来。- ?1 T1 i' y$ n! H2 u( H2 G

! `- _2 r& a. b  其实,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比起那些洋节,历史更悠久而浪漫也毫不逊色。随便翻翻古诗词,描写过节的举不胜举。可现在我们还过乞巧节(七夕)吗?似乎已经有2月的西方“情人节”和3月的“劳动妇女节”代替它了,端午、中秋甚至春节的味道也越来越淡了。究其原因,也许一本书都写不完。但简单地分析,则是我们太不尊重自己的传统,经过“不破不立”的“文革”,似乎传统的东西都带有某种“原罪”,在我们还来不及找回那些失去的宝贝,在经济的大潮中,洋节和外国的电影、外国的汽车、外国的麦当劳一起抢滩中国,自然而然就排挤了本地的同类产品。现在,2月14日送玫瑰花和除夕夜看又臭又长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了新民俗了,旧民俗也就差不多成了历史书中的标本了。
, B. P% k( S7 O; k( y   G# r5 g& Q( u: F5 Y  L
  节日大致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政治性的,如国庆节、建军节、独立日、宪法日等等;一类是民俗的,如外国的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中国的端午、中秋等等。两类本无厚薄,政治性节日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独立的不易,而民俗节日照样能让我们为文化的伟大灿烂、文明的源远流长而自豪。可我们的法定假日中,元旦是西方的节日,“五一”、“十一”是政治性节日,真正属于传统节日的只有春节。为什么不能“劫富济贫”,将“五一”、“十一”、“元旦”节的假日减去几天,给“清明”、“端午”、“中秋”?
# }, j! G6 v) i0 N
; c5 E7 U! B& e" k( q# T  中华文化在历史上影响了整个东亚,中国的传统节日曾经也如今天的“圣诞节”一样,在异国生根发芽。而东亚一些国家一直很珍惜从中国舶来的节日,他们不但热热闹闹过端午、中秋,就是我们几乎忘记的“乞巧节”、“中元节(盂兰盆节)”在东亚一些国家还古风犹存。9 t- F$ a( A, `( ?1 U9 C( A% z

5 }, Z( W( D4 P* e  近日东亚某国将“端午节”列入本国文化遗产名录,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这几乎是给了所有珍爱传统的中国人一巴掌。自己有一颗珍珠,不知道珍惜扔到大路上蒙尘,而别人捡起来打磨得光芒四射,装点到帽子上为自己添彩,我们才意识到自己把宝贵的东西弄丢了。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时,曾经派人去东亚某国将祭孔仪式“出口转内销”,学了回来。但不管怎样,孔庙、孔林、孔陵是搬不走的,我们还能高枕无忧,可传统节日是非物质遗产,难道还要让我们的子孙再出去把包粽子的方法学回来?9 {$ s1 h  X+ P) e
[/COLOR][/SIZE]

201

主题

567

帖子

0

精华

高级会员

太乐署令(从七品下)

Rank: 4

积分
649
威望
97 点
金钱
0 £
注册时间
2006-3-11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9 c( J3 U) F- x- c  g) c0 s  H9 Q  P4 c: I9 h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 A% {8 h- s4 G5 B4 N( C
: n) X/ G, C/ t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COLOR][/FONT][/SIZE]

201

主题

567

帖子

0

精华

高级会员

太乐署令(从七品下)

Rank: 4

积分
649
威望
97 点
金钱
0 £
注册时间
2006-3-11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介绍几种:
3 R% q- F% D) u, q: ^% `$ C/ Q
" M1 U+ f' `  o" S/ ~) {" |  源于纪念屈原[/COLOR][/SIZE]' L9 ]) `) y, m: p# m, X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 F4 c2 R( D9 z3 Y, s' U" r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 E7 F$ x' r) b7 s2 f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s# n- V9 e9 B  k 9 q0 U. }* F2 Y) l
  源于纪念伍子胥[/COLOR][/SIZE]
, W( M4 H8 W- \+ y, W- E5 h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H0 ~! Y1 l; r; e
8 w: \" C7 G( Z& g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COLOR][/SIZE]
& n0 O; V5 P6 J8 u% \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0 T0 h7 Q& Y9 U/ @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8 s! A2 J) G7 `- g
+ y6 h. E0 W7 C! C+ w  ]5 ]3 S2 U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COLOR][/SIZE] - F0 [& i2 \) l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COLOR][/FONT][/SIZE]

201

主题

567

帖子

0

精华

高级会员

太乐署令(从七品下)

Rank: 4

积分
649
威望
97 点
金钱
0 £
注册时间
2006-3-11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 t) j; [# J' Q  赛龙舟[/COLOR][/SIZE]
" d( q' p8 [# Q" P4 [  S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 T  P: ?% t# e# g7 }  c5 h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g4 j) @6 y+ Y7 v( h4 x& G9 y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q, e+ j) }+ P1 O, N. _1 \! V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 P# u" t0 s0 D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p& ], U2 p1 l$ J5 i! p! H1 G8 Y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8 _  ~1 E/ Z; A3 \  M
: [( p; G" A6 z  r) S) [* N  i
5 \* u# T! s) P端午食粽[/COLOR][/SIZE]- Z, `9 y5 Z; t1 w  ?8 b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V3 t4 y! F  s0 p* a* r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l% \8 @2 \/ `/ ~/ T4 H4 C9 Z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0 D2 u4 @" S, X6 u: @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 v. z) R& v$ L8 h* j% b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f2 W' ]0 H3 ]) B
" l$ m8 t' L0 N  |3 H- i
" T; T: D7 G2 F, H# _+ g0 t5 z, J  佩香囊[/COLOR][/SIZE]
; ^3 n) d) s' e8 v7 H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 S! m4 q! k$ V7 B$ a8 X  }; ^4 W" J7 l
  悬艾叶菖蒲[/COLOR][/SIZE]7 I8 z  M5 l' Z+ g5 ^1 S7 R0 A5 O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B& s/ ~; m8 A* r" L$ C- r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Z4 y2 @) K( G7 p) t$ X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 h! s' ]3 }8 ^+ G) E9 `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8 x0 o- k+ U  Q5 n+ i
[/COLOR][/FONT][/SIZE]

209

主题

695

帖子

0

精华

大区公务员

四门博士(正七品上)

Rank: 8Rank: 8

积分
743
威望
170 点
金钱
0 £
注册时间
2006-2-28
发表于 2006-5-26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深度的帖子,先顶一下再慢慢看
[CENTER]分离不代表忘却而是更想念 这算承诺还是诅咒?[/CENTE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伦敦华人网

GMT, 2024-6-1 08: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