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留学辅导
鸣挚海外家政服务
代购代带网
人口普查
买书

英国伦敦华人网 - 英国伦敦第一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32|回复: 0

海归人士职场经历分享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0

精华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威望
4 点
金钱
0 £
注册时间
2019-9-26
发表于 2019-9-26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好,初来乍到,给大家带来一篇海归人士职业经历分享文章。这篇帖子是原创帖,旨在为在职场中迷茫的人带去一点帮助。

; F& Y4 M- k8 \, U  N0 z7 G2 V% \5 M
* |5 B9 C' k( m) ~4 t, l
* u: N! v* N! m4 H/ [7 _
欢迎来到~全球硕博汇~
2 @7 K/ o' F- i8 s: c) ^! n- U
让临床基因测序更简便、更亲民—真迈生物 CTO 孙雷专访
让临床基因测序更简便、更亲民
真迈生物 CTO 孙雷专访

) s+ _/ O2 i' K$ _; V3 {5 n
这是一览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第一期人物专访。我们试图在茫茫人海中“淘金”,寻访海内外优秀人才,侧重于挖掘人物的国内外学习工作经验、职业成长路径,希望通过讲述榜样的故事,为在职业成长中遭遇迷茫的人提供一些实用有效的参考。
/ y* D8 ?0 P& q, ^5 n8 \

8 d6 N2 Q0 Q) t" H0 p$ W
本期专访人物:真迈生物 CTO 孙雷,基因测序芯片及系统专家,在第三代测序芯片、化学试剂、测序仪系统等方面具有十余年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经验。

$ e0 u) l+ k8 c: I* S9 o4 r4 \; P% ]& A5 v
1
+ J. H7 A2 @0 r5 H9 B! u+ r1 Z- b3 b; C  l
没成孙博士,成了孙老师
# F! X. Y  e8 k6 {. ]+ ]
初见孙雷,他在电梯门口等着我们,穿一件休闲T恤,看上去很年轻,看着不像70后,笑起来的时候眼睛弯成月芽,超级亲切。
  V6 g$ C9 m7 E7 n) \( I
在生物技术领域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人,我们先入为主地觉得他十有八九是个博士,所以初见时,直觉就越过背景知识,我们直接喊了孙博士。他笑着摆手,我不是博士。一旁引荐我们的周志良博士适时地把采访团队从脑袋短路状态拉了出来,说大家都叫他孙老师。
" L- o5 F" i5 ?+ g1 u) t
孙雷199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系,之后赴美国俄亥俄州读研,1996年获得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化学系硕士学位。

0 m* f+ k* t7 F
其实是差点了成了孙博士的,但是博士读到一半,他觉得当时的研究项目太学术化,而他更想做的是真正用于工业界、服务于大众健康的技术工作,于是中断了博士学习,在 GE 找到一份基因测序的工作。

' n5 V( H6 I/ B# |0 e
1 Z$ _% }& L6 S5 f* J8 R
1997年,人类第一个基因组测序工作刚刚开始,他在 GE 做的测序试剂用在了 2000-2001年间人类第一个基因组解析工作中。之后,孙雷加入 Motorola 的 Life Science Department 做基因芯片,研究基因表达。
0 e' |5 J  j( e( b
2002年,他转战 Intel 的 Research Department 。基因测序与半导体加工、纳米加工有交叉,而Intel也希望将纳米加工的领先优势发挥到健康领域。有材料学的背景支撑,他在 Intel 做了纳米颗粒相关工作,也接触到了单分子测序前期工作。
# I  F# q) w& i' \; [' M4 ?+ R
2002-2007年正是一代测序与二代测序转折期,三代技术单分子测序的雏形也在学术圈诞生。2007年,孙雷加入  PacBio 太平洋生物,工号91。公司在招他的时候自豪地介绍说,读长将会成为公司未来的竞争优势,而当时 PacBio 读长刚做到100(笑),3000个 feature 只能做出3个读长达标的测序。作为早期核心成员,他参与了从第一台 PacBio RS (世界上第一个读长能超过1000的单分子测序仪)到最新的PacBio Sequel所诞生的全过程,职业发展上也从中层一直做到 Principal Scientist 兼 Senior Director 。
/ K! Q$ ~0 D% L2 K+ r4 H) `
已经成为首席科学家,在 PacBio 就基本达到了职场天花板,他也思考着如果突破将会是怎样一番天地,产生了离开 Pacbio 的想法。2017年,他加入了圣迭戈(加州 Bio-Tech 中心)的一个创业团队,几乎是从零开始,职能也发生转变,这一年的经历迫使他从“内向技术宅”变成“准外向多面手”。

3 x7 h: O6 `' |9 W
2018年,为了实现个人愿景,他选择回国,作为 CTO 加入真迈生物,成了孙老师。
4 e1 J$ K1 @- D6 Z. M: f

+ d! i9 Q1 S) K) u% y) k& S2
9 s+ g- C- |! i3 H1 b5 V
7 p9 c$ t: `. D0 t7 m( ~* U$ j水到渠成,选择回国
& u" D& E, P$ Z. ?0 [$ ]9 a4 n' [
在一家知名美国公司做到首席科学家的位置,在多数人看来已经是巨大的成功,而他却先后选择加入什么都没有的创业团队,之后选择回国,跟家人分隔两地,加入了一家在当时陷入巨大舆论漩涡的国内公司,我们本来准备了一个问题,就是在真迈当时的舆情下,他是怎样抛弃顾虑毅然决然选择加入公司的,但是听他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后,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再问,因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 x9 n: b/ W, J: G* v8 i$ ]/ i
在 PacBio 他是心怀遗憾的,当初他放弃博士学位就是为了追寻可以在工业上实现应用的技术,但是 PacBio 成立14年来一直没有盈利,商业上不能给投资者和客户带来回报。 PacBio 的强项在于读长很长,可以给很多物种测序,例如小麦、熊猫等,有科研价值;弱点是通量和准确率偏弱,而这两点对于人的临床诊断很重要。由于技术路线的选择, PacBio 无法满足人类临床需求,使他萌生退意。

1 F& G! h8 x' D9 t
2015年,他接触到真迈生物的前身瀚海基因,一开始觉得难以置信,没有想到国内还有团队做单分子测序,同时他对国内团队也缺乏信心,毕竟在 PacBio 做了这么久,他了解技术的难度,科研和产品化都不容易。在接下来的几年,他通过新闻、跟瀚海基因朋友接触,看到团队一步步将技术推向临床。
3 A; _1 W  Q1 Y6 c; R$ `# ^
2017年10月30日是他记忆犹新的日子,他用了“惊喜”来形容。那一天,他从新闻读到:我国自主研发第三代基因测序仪成功用于 NIPT (无创产前检测)。惊喜源于两方面:首先他很高兴一个中国团队取得了如此成果,国内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努力令人感动;另一方,他终于看到一家公司突破了单分子测序的应用范围,真正进入服务人类健康的领域。
/ y' v- H, {; e+ h' V; F& X
6 l5 g( G( r1 M
单分子测序在临床的成功应用给他心中从未灭过的火苗加了一把柴火,此后他跟真迈进一步接触。而真迈团队在做出 NIPT 后,产品稳定性遇到瓶颈,也向这位亲手把第二代、第三代测序技术从“偶尔可以成功”做到稳定的技术大咖抛出了橄榄枝。

& B  h& h. i+ c- s; e
与此同时,在创业团队中的他也感受到这段经历与 PacBio 有明显区别:加入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创业公司和进入一家有原始技术积累(尽管技术不成熟)的公司很不一样,真正从头开始创业的压力非常大。
3 N9 o" B' W2 b9 b1 k8 Q. j
在与真迈团队的深度交流中,他深感这个团队做出三代基因测序技术和测序仪是多么不容易。做出测序仪的团队需要各方面人才:光学、仪器、软件、化学、 生物、临床、生产、质控方面的人才都必不可少。 PacBio 组建成熟的技术团队花了好几年,真迈也是。特别打动他的地方是,真迈一直向着技术上不被卡脖子的目标努力,每一个模块都要自主研发,这就很了不起。而且,真迈与他个人愿景一致:都希望研发做出的东西能真正服务于大众、创造价值。
6 H  @0 a- w. D4 p: x5 w
有了成型的技术团队就有了最大程度发挥个人价值的平台,而与公司一致的愿景给了他实现梦想的机会,回国,是水到渠成的事。

' K. Q- h3 @: J1 g0 H9 |+ f$ k0 N$ `- U
3
4 X; k/ ^1 R2 h# H) [' Z1 w
! t$ x8 x  ^5 Q" S8 Y' D2 ]( _6 |
0 Z* C# c# }) D: ]2 q3 Z( ^% ]! {' m5 S! F8 L  p2 S0 o
带领深圳团队,注入硅谷精神
+ ?2 b# |7 a) n/ a  w+ a0 f
硅谷和深圳最重要的标签都是“创新”,但文化到底不一样。一个硅谷人回来带领深圳团队,我们很好奇孙老师是如何感受价值观差异和职场文化差异、文化碰撞与融合的。

! V) R8 Q$ M1 F4 q( l& l
Intel 和 PacBio 都是硅谷公司,孙老师说,硅谷公司多有创业精神、科研精神,百折不挠,投资人和人才都愿意把时间、精力、金钱投入在技术上有希望但是还没实现的工作,不害怕失败。硅谷的科研压力也很大,但是相对来讲对于“成功”的压力没有那么大。

' ~1 P7 x( v4 C& ^7 n4 p
硅谷为什么是世界创新的发动机,因为有人才和技术的长期积累。人才方面,海纳百川,让世界各国的人都聚集起来,在科研机构、创业公司进行培养;技术方面,非常多元,涵盖半导体、制药、生物技术等等,大家从不同的技术一层一层做起来。
, l$ M7 R8 K; x' @& ]/ p0 ^
3 k3 S8 y# K- E
他在 Motorola 做基因芯片,其实做出来的产品不够好,当时竞争对手的产品更加优秀。对于 Motorola 可能是商业上的失败,但是对于技术员工来说是技术的积累。一家公司的商业失败并没有导致技术员工的事业终止,他们去到其他的公司,把在 Motorola 积累的技术带到下一个产品中。硅谷有很多公司在中途消失或被收购,但对于行业来说,失败也是有意义的,整个行业的技术就会越来越强,创新能力越来越高。他觉得中国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年轻人会在现在的公司里学到很多东西,然后带到下一个公司,再下一个公司,中国就不会只有几个很强的公司,而是会有一个很强的产业,培养出一流的科研人才和技术人才。
4 y8 M7 ~5 l; Z- E7 P% s
与硅谷人接受“失败是常态,成功是偶然”不同,他感觉国内很多年轻研发人员对失败的接受度偏低。国内似乎是功成式思维方式,当定下今天要达到A目标,明天达到 B 目标的计划后,如果达不到A目标,就会很焦虑。孙老师谦虚地说自己痴长几年,希望给国内年轻团队带来稳定感。国外的一流公司也经历过很多失败和挫折,如果一条路碰壁了,就从多个路径进行尝试。
: [1 X/ H8 g1 ~% r+ B( e, N2 v
另一方面,孙老师也对年轻人急切渴求成功表示理解,他说,国内年轻人压力大,深圳年轻人压力尤其大,超过美国,然后略带调皮地说“我还好,至少不用考虑在深圳买房了(笑)”。
7 @: U* I& P0 |& Y6 c7 o# l- F) Q. O
! a: k/ q0 |; P' E+ Q2 P6 |
4
/ J: L* V$ y) V: X  I! G% O3 x

2 T2 I+ H$ V/ g, U1 |+ [7 J. Y4 G1 ~0 ^4 _" M
管理方式差异:放养 VS 紧盯
0 Z! J+ {9 O( s- j9 y
除了面对失败的心态差异外,孙老师先后带的团队特点也完全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很不一样。
' U! z( s& B3 N$ s1 }
在 PacBio,他带领的是一个十余人的小团队,由于硅谷人才储备充分,团队人员都很资深,都在竞争对手公司或学术界有较长工作经验,他给团队非常大的自由,鼓励大家自己解决问题。
! f: ~5 D- d& P" t5 }4 g6 m  V8 M
在真迈,他主持技术工作,带领的团队规模接近百人,又很年轻,很多90后,中层基本是80后,是新的压力,也要求他听取下属和平级的意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管团队不能再用硅谷的“放养模式”,而要做指引者,抓 deadline , 抓细化指标。在此过程中,公司的高管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对真迈所处的阶段而言,自上而下的驱动力对公司的运营有好处。

1 @# A7 Q  A& M' r9 n2 U$ z$ d
7 D7 E/ @  v, R; c" s* N5+ `: V1 T  ~& D0 b7 a. s8 ~( I4 ~  m, v9 D
- F- U% r- P& A% H6 |+ a/ d$ q1 J
给年轻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点小建议8 i& t6 u9 k0 y$ O" H
能找到接近于真爱的职业发展方向无疑是非常幸运的,但很多人都遭遇职业方向选择的分岔路口,也多少有迷茫,我们向孙老师讨了一些建议。

( |3 y8 T# s, {. i5 s1.面对诱惑,不忘初心* T. n1 ^. o" g  r
采访团队中有一个小伙伴就是学生物的,跟孙老师还是中科大校友,他也吐槽说,学生物的转行最多了。孙老师深表认同,生物技术研究人员,在职业方向选择上很容易犯路线错误。他非常建议大家不要企图走 shortcut ,应该沉下心来,踏踏实实提升自己。他非常欣赏 Steve Jobs  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讲的一句话: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孙老师对 stay foolish 的理解是,每个人都会面对很多捷径,很多诱惑,你会看到张三炒了股,李四买了房,王五小姐嫁得比较好,难得的是在诸如此类的诱惑面前保持初心,真正提升自己,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 P% H: A. \7 {% i5 ^
2.真爱方向,慢慢探索# V4 S* i0 E/ z; s1 Q' n5 h
找到真爱的事业方向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慢慢摸索出来的。
+ m9 P$ {# N- f" H9 P3 E
他放弃博士学位,从学术转投工业怀抱,算是重大方向改变,这一点受中科大校友影响比较大。科大校友比较猛,不少放弃学位的,科研转工业的,理工转金融的很多,甚至还有去做导演的,大家做得还都挺不错,在各自领域比较成功。他笑言,追求梦想的人,不太受学位的限制(我们也不知道贵母校听了高不高兴)。为了进取,宁愿自担风险,算是科大人的性格。
0 o! N! Y, `: i% o
而在刚刚跳出博士项目做基因测序工作时,他也曾考虑过转行,还自学了 MBA 的四门课程,也是差点成为金融人了,后来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基因测序,就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了下来。很多中国孩子在填报大学志愿之前都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填了个自己都不知道要干啥的专业,四年大学读完,有人喜欢自己的专业,也有很多人不喜欢,或者不适合。迷茫是正常的的,真爱的事业方向,需要慢慢探索。

, j2 d; f  P( `2 M( X, c7 r3.别想太多,干就是了
  Z3 H% n# }& w% d' C/ J
孙老师说,当年的小学课本上有个故事:两个和尚都想去南海,一个穷一个富,富的考虑很多,花了一年左思右想也没动身,而这时穷的那个已经去南海回来了,他就带了个钵一路化缘去的。做一些大的决定,比如创业,比如回国,不是一定要想的很清楚很细节才能去做。孙老师说,硅谷创业圈的交流比较活跃,很多华人选择回国创业,做得也不错,虽然每个人故事不一样,但是就在这种信心加持下,他就回来了。

. D6 l. \& N, J* I1 ~7 o) Z2 c
以上就是我们硕博汇之海归人士职场分享采访专稿 Part 1,希望能带给正在迷茫的你一点帮助。
( ~+ F3 j* @4 n9 j
编辑:阿毛
排版:在在

! b( r  d6 u& H, y) j# d* {6 I, Z, c: j3 h0 R% g) g2 c7 {3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伦敦华人网

GMT, 2024-6-2 20: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